在线办公

过刊浏览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动态

第七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州举行

 

  2023年11月11—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编辑部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在福州隆重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九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副院长孙建党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吴剑锋、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叶青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先后致辞。

  罗文东书记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对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给予论坛大力支持的福建师范大学领导和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世界史研究和学科建设指明了目标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世界史学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世界史与中国史的对话和融合、世界史各分支学科的均衡发展、世界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等问题。近年来,《世界历史》编辑部在办刊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显著成绩。根据有关评价机构最新发布的报告,《世界历史》期刊的用户关注度在40多种历史学期刊中名列前茅,同时被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选为世界史学科领域的唯一AMI权威期刊。《世界历史》一贯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育和扶持,注重为青年学者提供公平的展示机会,搭建顺畅的交流渠道,期待本届论坛能够促进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为推进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吴剑锋校长对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介绍了福建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以及该校世界史学科的建设情况。目前,该校世界史学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先后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选福建省高峰学科,建有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美洲史研究院、印尼研究中心、中琉关系研究所等一批重要科研平台。他期盼,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凝聚中青年学者的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合力,共同为谱写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新篇章、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叶青院长代表会议承办方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参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真诚的欢迎,对筹备会议的《世界历史》编辑部表示由衷的谢意。她介绍了社会历史学院的基本情况、学术团队建设、重要教学和科研成果。她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促进中青年专家学者的交流,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强力引擎,并期待今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会历史学院开展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

 

  徐再荣副主编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过程,并表达了对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承办此次会议的感谢。他介绍了近几年《世界历史》在改进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方面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一是加强选题策划,从世界史角度关注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二是调整栏目设置,开辟特色栏目,通过组稿、约稿、选稿刊发优秀的原创性学术论文,积极发挥刊物的学术引领作用;三是努力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积极扶持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推进世界史前沿问题的研究;四是创新学术传播方式,努力办好编辑部微信公众号,扩大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五是进一步加强编辑部制度建设,强化编辑工作的规范性。他还指出了目前国内世界史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希望本届论坛的举办能够进一步推动我们对于世界历史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四场大会主旨报告。报告会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赖正维教授主持。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作了题为“关于美洲史研究的一些体会”的报告。他从确定研究选题、探索研究空间、搜集原始资料、寻找研究主线、构建研究框架、理清研究思路等方面,分享了近些年从美国史转向拉美史研究的治学经验。同时,他还强调学术史梳理、专业外语学习和跨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并勉励青年学者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只有下了功夫,心无旁骛地集中精力于课题研究,才能写出在学术界产生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作了题为“古典希腊文明起源中的东方因素”的报告。他分析了古典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城邦的起源、关于东方因素(主要指西亚和埃及)作用的讨论,以及东方的因素和影响。他认为,一方面,古风时代以来,希腊的确大量吸收了东方的文化成就,具体表现在生产技术、宗教神话和信仰、字母文字和文学、法律和政治等方面;另一方面,这种吸收又带有强烈的选择性,只有适合的被接受且被改造,学界也应关注没有被接受的方面。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梁志教授作了题为“未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几个可能趋向——以国际关系史为例”的报告。他认为,今后国际关系史研究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在研究时间上打破固有的“时间界限”,更多关注长时段的选题,在研究空间上多尺度探讨,建立应有的“空间联系”,在研究领域上多向度思考,注重交叉研究;二是研究视线在三个方向的移动,从政治精英下移到社会群体或个人上,从大国平移到中小国家上,从国家上移到国际组织上;三是跨越学科边界的研究,如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或国际法)、地缘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科学技术史的结合;四是实证与非实证的辩证分析,坚持“中国中心”的问题意识,以及概念的对话与生成。

  主旨报告后,大会以分论坛形式进行研讨。大会共设置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进行两场讨论。与会学者在分组讨论中简要阐述各自论文要探讨的问题、史料来源、核心观点和学术价值,每篇论文都设有专门的评议人。与会学者本着相互尊重和平等讨论的精神认真研讨,会场气氛轻松热烈,研讨互动频繁。

  本届论坛还专门安排8位中青年学者做主题发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刘子奎教授作了题为“乔治·舒尔茨与美苏中导会谈”的发言;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宋保军教授作了题为“14世纪至18世纪:一个历史阶段”的发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许明杰副教授作了题为“‘革新吾邦’:中世纪英格兰大宪章的政治话语研究”的发言;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晨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再造王权:日本近世初期的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重构”的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时伟通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无奈的退出:台湾、国民党残军与1960—1962年的老挝危机”的发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滕凯炜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法与20世纪前期美国国际秩序观的演变”的发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龙沛老师作了题为“从皮朗命题到全球古代晚期:西方古代晚期研究三次转向及其价值启示”的发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陈琬睿作了题为“20世纪德国的殖民历史反思——以维斯曼及其纪念碑的争议为例”的发言。

  “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是《世界历史》编辑部创办的学术交流平台,旨在加强中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促进世界史研究人才的成长,面向全国50周岁以下中青年学者征稿,并经编辑部审读和专家评选,根据投稿论文学术质量确定最终参会人选,入选论文将择优在《世界历史》刊发。本届论坛受到国内中青年学者的广泛关注,共收到征文259篇,从中择优选出了70篇论文参加论坛。本次论坛的议题包括:(1)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与国家治理;(2)全球视野下的文明起源和文明交流;(3)近代以来大国兴衰与世界秩序的演变;(4)国际史学流派与史学理论的发展;(5)其他世界史研究前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