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历史》是国内世界史研究领域的顶级核心期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
《世界历史》关注学术前沿, 倡导学术创新,注重学术质量。《世界历史》实施同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刊物设有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和专门史专栏、主题笔谈、史学理论、史学史、问题讨论、研究述评、读史札记、学者论坛、会议综述、书评、书讯等栏目。
创刊30多年来,《世界历史》杂志在国内学界一直享有良好的声誉,曾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优秀期刊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优秀期刊奖。
《世界历史》编辑部定期主办“全国青年世界史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和“世界史研究前沿论坛”,同时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召开各类小型专题研讨会,就学界关注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旨在促进国内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对话,推动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发展。
《世界历史》为大16开,每期160页,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
更多19 世纪晚期谷物关税之争与英国贸易政策的转向
郑绍健 刘金源
内容提要 19世纪晚期,在日趋严重的农业萧条之下,随着欧美新重商主义思潮的传入,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在英国遭遇强有力的挑战。作为新重商主义的倡导者,1881 年成立的公平贸易同盟呼吁对外国谷物征收进口关税,对帝国农产品则免税进口,强调依靠英帝国资源来缓解国内农业危机。 以科布登俱乐部为代表的传统自由贸易派,基于“自由放任”原则坚决反对征收谷物进口关税。两派围绕着自由贸易与农业萧条之关联、谷物关税对英帝国的重要性、谷物关税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争论。 到19世纪90年代,这场争论以自由贸易派的获胜而告终。 之后,新重商主义因国力衰落及经济危机而回潮。 英国从1932 年起开始对外国小麦等食品征收进口关税,通过帝国特惠制的实施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自由贸易政策。19世纪晚期谷物关税之争与英国贸易政策的转向,反映了国际经济竞争环境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深层矛盾。
关键词 英帝国 谷物关税 新重商主义 自由贸易 公平贸易同盟
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调整
李明楠
内容提要 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谋求在“对美协调”和“与西欧同步”的外交方针下,通过加入巴黎统筹委员会,将对华出口管制放宽至与西欧国家同等的程度。但这与美国联合日本、西欧持续强化对华禁运的设想相抵牾。日本不得不做出妥协,决定既申请加入巴统,又强化对华禁运,但希望美国推动巴统执行日本所实施的对华禁运标准。 美国先是允诺日本可以加入巴统,诱使日本接受双方协商的对华管制清单,其后又强迫日本单独执行该清单。 日本经过权衡,再次妥协,决定顺从美方意志,但要求双方自行解释该清单的有效期。从结果看,日本虽然未能实现最初的计划,但由于其积极推动与美国的协调,还是为日后调整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积累了重要经验。 在相关外交交涉中,日方并非消极地对美“顺从” ,而是积极将美国的需求与自身的诉求对接,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也展现了该时期日本外交的追随性、协调性与自主性交织的多维面相。
关键词 朝鲜战争 中日关系 出口管制 巴黎统筹委员会 美日秘密谅解
北美对华西洋参贸易格局的演化和动因(1721—1911)
赵 力
内容提要 康熙末年,北美对华西洋参贸易开始兴起。1721—1783年,法英两国先后垄断对华西洋参贸易,此阶段贸易以规模小、利润高为特色。美国独立后,凭借丰富的西洋参资源优势,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迅速击败英国,获得对华西洋参贸易的垄断权,并且形成以走私为主的贸易模式。19世纪前期,美国对华西洋参贸易规模和价格一直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税率调整,美国对华西洋参格局也逐渐发生变动。 尤其是19世纪60 年代后,中国市场需求迅速增加,西洋参贸易逐渐形成以香港作为来华西洋参总加工和中转中心,上海、汉口和广州等城市为国内区域市场的中转和消费中心的新格局。北美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参价也一路高涨,供需矛盾愈发突出。美国商人采取竭泽而渔的采参方式,导致美国野外西洋参资源日益枯竭。通过民间努力和政府推动,美国开始大力发展西洋参人工栽培产业。20世纪初,美国对华西洋参贸易逐渐形成以种参为主、野参为辅的新出口模式。
关键词 北美 西洋参贸易 中国市场 东印度公司 参源危机
身份政治与美国史学的新趋向
李剑鸣
内容提要 在近期美国史学界,身份政治与美国史研究及教学发生密切的互动。大批学者从种族(族裔)、性别和性取向群体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各个身份群体的经历,身份群体史学遂成美国史研究的主流。这种身份群体史学试图从身份群体的视角重构美国历史,解构传统的美国历史宏大叙事,为身份群体争夺历史话语权,并构筑新的美国历史叙事模式,美国史学的面貌由此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谁拥有美国历史”的问题出现了新的答案,由多种“二元对立”所构成的新美国史观趋于流行,许多群体和机构开始就过往的压迫、歧视和不公正进行自我审查,并为当前美国社会存在的多种不合理现象提供历史的解释,美国史家也不得不就此“选边站队”。 身份群体史学自有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它对美国史学及社会政治的长远影响目前还难以预估。 美国史学的这一“身份转向”,给我们观察历史研究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带来多方面的启示,并可为我们思考“当前需要什么样的美国史”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 美国史学 身份政治 历史话语权 新历史叙事模式 身份转向
美国移民史研究中的跨国阐释及其限度
∗
伍 斌
内容提要 受全球化、民权运动、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跨国视野与方法在美国史研究中日受倚重,美国移民史学受其影响尤深。对美国移民史的跨国阐释,推动了该领域以往被忽视的跨国关联的研究,修正了学界诸多陈说。跨国阐释也促进了美国各族裔群体之间历史研究的借鉴与参照,注重不同族裔间的关联与差异, 进而抛弃“族裔中心论”,增进了跨族群理解。不过,跨国视野与方法也可能导致对跨国阐释的滥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国家对移民历史的参与。此外,对移民族群跨国特征的强调,也可能招致移入国民众的恐惧及对移民的排斥。事实上,国家主权与跨国关联并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并驾齐驱的共进关系。因此,跨国史研究绝不能忽视民族国家历史的角色,对美国移民史进行跨国阐释也不能完全取代以往基于国家层面的考察。
关键词 美国移民史 跨国史 民族国家 全球化 跨国社会空间
殖民主义与现代化困境:埃及 1919 年革命新探
毕健康
内容提要 在抵抗法国入侵和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埃及的民族主义萌生,现代化道路曲折发展。1914年12月,英国借一战之机单方面宣布埃及为其“保护国”,这一殖民主义行径不仅公开剥夺了埃及主权,而且激发了埃及社会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战后爆发的1919年革命,作为埃及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独特的斗争形态。由萨阿德·扎格卢勒领导的这场民族主义运动,创新性地采取政治博弈与外交斡旋并行的斗争策略,既组织全民性非暴力抗争,又积极展开对美外交游说。尽管英国在 1922年被迫发布“二·二八”声明承认了埃及形式上独立,但殖民遗产的持续影响使这场革命成为“未竟”的事业。殖民主义残余对埃及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三重结构性障碍:政治上,英国通过分治策略操纵君主立宪体制,1923—1952年间议会民主沦为殖民统治工具,宪政秩序持续失能;经济上,英国殖民当局以各种制度性手段扼杀民族工业,导致其工业化发展受阻;主权层面,英军继续驻扎埃及,英国继续掌控埃及外交,驱逐殖民主义依然是埃及的首要任务,从而导致埃及现代化进程难以突破殖民框架。
关键词 殖民主义 埃及现代化 民族主义 1919 年革命 萨阿德·扎格卢勒
1921 年开罗会议与英国中东委任统治方案的形成
∗
乌昵尔
内容提要 一战结束后,英国作为主要战胜国获得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1921年3月,为制订委任统治方案,摆脱殖民统治困境,英国被迫召开解决中东问题的开罗会议。会议期间,英国殖民当局作出两项影响深远的决策:其一,推行“间接统治”策略,扶持哈希姆家族的费萨尔和阿卜杜拉分别担任伊拉克和外约旦的领导人;其二,延续《贝尔福宣言》的立场,继续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基于开罗会议所提出的委任统治方案,英国构建了一个横跨两河流域、约旦河两岸乃至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体系。然而这一方案的实际效果相当有限:哈希姆家族的统治者既无法有效贯彻英国的意志,也未能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开罗会议后英国逐步结束了在两地的殖民统治;而英国对阿犹关系的处理则致使巴勒斯坦问题不仅成为委任统治时期最棘手的问题,更演变为影响中东乃至全球政治格局的持久性议题。
关键词 英国 1921 年开罗会议 中东地区 委任统治 殖民主义
近代早期英国作者群体的崛起与版权制度的变迁
初庆东 龙文凤
内容提要 英国是现代版权制度的发源地,而现代版权制度以保护作者的版权为旨归。 作者版权在英国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作者群体的不懈努力, 才最终实现版权主体从书商到作者的嬗变。自印刷术在1476年传入英国后,英国逐渐形成了以王室特权为基础的印刷特许权和以伦敦书商公会为基础的注册登记两种版权保护制度。 以书商公会为组织机构的书商群体垄断书籍的版权,作者群体则处于沉寂状态。16世纪晚期以降,英国印刷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引发出版许可制度的变革、政治公共空间的出现和读者市场的扩大。这些历史变动为作者身份的明晰、作者群体数量的增加和作者社会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条件。作者群体的崛起成为作者为自身争取版权的内在动力,并最终促成版权主体由书商向作者的转变。这一转变是英国版权制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揭示出制度变革与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成为透视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英国版权制度 作者群体 书商公会 出版管控 知识生产
昂纳克时期民主德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及其影响(1971—1989)
∗
王 超
内容提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主德国面临着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的艰巨任务。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民主德国政府将大量的资源投入生产领域。 受此影响,社会福利体制建设长期滞后。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民主德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昂纳克政府提出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统一”的新方针,开始大力实施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特别是着力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增加对消费品行业的补贴。该政策旨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扩大居民消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昂纳克政府同时希望借此增强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应对两德间日益频繁的交往对本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的挑战。 该政策虽然在较短时期内有助于维护民主德国的稳定局面,但从长期来看,它抑制了生产性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日益凸显,最终未能实现其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关键词 民主德国 昂纳克政府 社会福利政策 公共住房 债务危机
2019(1)
[摘要](8964)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627)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570)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40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93)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3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21)
[PDF [0.0 KB](0)
美国国务院与军方在日元汇率问题上的博弈(1945—1949)张士伟
2019(1)
[摘要](3305)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26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101)
[PDF [0.0 KB](0)
2019(1)
[摘要](8964)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101)
[PDF [0.0 KB](0)
美国国务院与军方在日元汇率问题上的博弈(1945—1949)张士伟
2019(1)
[摘要](3305)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40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26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93)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38)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321)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570)
[PDF [0.0 KB](0)
2019(1)
[摘要](3627)
[PDF [0.0 KB](0)